诗歌鉴赏“炼字”题讲评教学设计
南宁十四中高中部 陈妙华
一、 教案设置背景:进入高三复习以来,学生尽管做了一定量的题目,但效果不明显。在第二次月考中,诗歌鉴赏“炼字”题,本班学生平均分较低,只有1.3分。究其原因,有对诗歌“句”与“联”的概念取分不清,对诗句中用得好的字把握不准,未能把握怎样选择“炼字”的方法。针对这种状况,用一节课针对学生的不足做讲评。
二、教学目的:1、复习整体把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2、区分“句”与“联”的概念
3、把握诗句中“炼字”的选择方法
4、优化练字题的答题方式方法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找出自己答题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每一次考试,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找到相对应的办法解决,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本次月考,我们做的最糟糕的一道题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题,本节课,就针对我们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1、投影出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4分)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2、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诗歌
(1)学生回顾整体把握诗歌要关注的点:
1、 题目
2、 注解
3、意象,表达情感的词、句
(2)分别按照步骤,学生解读关键信息
1、 题目:送——送别诗,由此推知情感,离别的离情别绪。
参军——官职名称,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
2、 注解——本诗没有,可以忽略。
3、意象,表达情感的词、句——“日晚”“ 寒鸦”“ 水悠悠”这些意象能很好的表达离别的忧愁;“秋”对表达情感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3)知识点讲解,诗歌中“句”与“联”的区别
明确:一个断句为一句;两句为一联,联分为初句和对句,并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分析: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这个概念,选不准词语,造成很大的失分。
(4)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答案,让学生找出答案的不足之处,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答题时选择的字有:知,望,心,别,寒,尽,秋。
让学生讲出自己当时选这个字的原因,总结出在选择的时候没关注到的要点,总结如下:
选择炼字总的原则:要关注到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关注运用到手法的字
关注动词、形容词
2、运用以上要点,练习找准炼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句中那个词用得好?(折柳;考虑诗歌的情感)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第一句中那个词用得好?(凉,考虑该词表达的意境)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第一句中那个词用得好?(软,考虑该词表达的特征、意境)
(5)展示学生答题答案,学生探讨,找出不足之处,总结方法。
1、秋”字用得好,因为作者知道送别友人参军后彼此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
2、“秋”字用得好,在此道别后内心明白两人要在两个地方过不同的生活,秋字表现出全诗哀伤的基调。
3、“秋”字用得好,因为秋字首先写明了分别是的时间是秋天,也写出了分别后作者心中的悲凉之意。
5“秋”字用得好,点出了送友人参军的时节,有表现出友人与自己想到即将分别于此,心中的离别之愁与寂寥,采用喻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想法。
6、 “秋”字用得好,秋在古代代表的是离别之意,表达的更是诗人在与友人相别后的不舍,惆怅之情,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心中的孤寂。
7、“秋”字用得好,诗人表面上的秋写的是季节,但其实却表达了离情别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并与心相呼应,更表明了别离时的忧愁与不舍。
(6)总结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字面意义 ;
2、再回归原诗找出该字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课堂练习: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对第三联中用得好的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和老师一起对答案进行点评。
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七、课后总结与反思:
1、 怎样在练习后提高讲评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找到学生错的原因,从而找出知识的缺漏点,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2、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去思考,尽管花的时间多一点,但这是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会比老师全力包办更有效果。
3、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需要老师能给出有效的办法让懂得学生去操作,去实践,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如诗歌鉴赏题,很多学生不是不知道答题的步骤和方法,而是读不懂诗歌,理解不了诗歌的含意。究其原因,是阅读不够,积累不够。所以,在讲评之前,我加入了“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诗歌”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能用简单的办法在短时间内能把握住诗歌主要的内容。
4、 对于语文,在教学中要时时穿插相对应的知识点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延伸。有了这样的理念,只要持之以恒,自然会有效果。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参军”在古代中的意义,“秋”意象在古诗中常表达的含意,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和拓展。
编辑者:南宁家教中心(www.0771jjw.cn)